今年暑假,江南大学的校园里,多元文化交汇,更显灵动。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澳大利亚、泰国等18国、近70名师生齐聚江南学术探讨交流思想文化,体验增进情谊,打造国际化办学新亮点,为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江南力量。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多维度交流平台
暑期学校是国际通行的短期留学形式,一方面承载着展示新时代中国形象和教育风采的任务,同时也为拓展优秀国际生源渠道、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落实“五年五万”“三年翻番”等重要倡议,打造具有江南特色的短期来华项目,吸引更多优秀国际青少年来校交流学习、体验中国文化,努力使国际暑期学校成为国际化办学的新亮点。
学校早在去年底就启动了2025年暑期学校的项目规划与设计,一方面指导各学院巩固与深化校际友好合作互动机制,“理解当代中国——探秘江南”国际暑期学校就是缘起于学校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之间长达四十年的学术与文化交流合作;而食品学院持续发挥“一带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联盟的平台集聚作用,第四年举办国际暑期学校,吸引了来自9个国家的100余名中外学生参与;设计学院则依托原有的国际设计工作坊周,与伙伴院校意大利比萨大学拓展了学生短期项目的合作形式。同时,各学院也积极拓展新的合作渠道,加大国际暑期学校的招生宣传力度,积极吸引优质国际生源。商学院的“从东方到西方:运河工商文化的探索之旅”国际暑期学校不仅延续了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密切合作,还将招生的橄榄枝投向新近到访的荷兰蒂尔堡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更是首次与美国拉古那艺术设计学院接洽,就一拍即合开展了“AIGC赋能传统文化数字创新”国际工作坊。短期交流的形式达到加强了解、保持沟通、深入互动的效应,更会有助于撬动持续、长期、多形式的国际教育合作,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二、融合学科特色,打造品牌化短期项目
学校将品牌建设纳入国际暑期学校的整体规划中,立足于来华留学教育的优势及特点,结合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学科特色,以学院为主导、以专业学术为核心、以中外学生为主体,将短期来华项目从单纯的“文化观光”转向“学术体验”+“文化感知”的沉浸体验,其中学术部分不少于总时长的70%。另外,很多项目还加入跨学科、跨文化内容,围绕热点问题,创造更多优质、前沿、跨文化的国际化学术体验,
设计学院以运河城市设计更新为主线,邀请了城市形象设计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行业精英、非遗传承人等进行专题学术报告、设计方法授课与实践经验分享。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利用“IN-AI”垂直产业AI设计平台、CMF数字化创新研究实验室等开展传统文化数字化表达的现场教学演示。食品学院则发挥“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育人优势,联合卡比詹尼、安井食品等企业,将课堂延伸至生产线,不仅让国际学生感受中国食品产业的发展,也实地学习现代化食品生产工艺。商学院的课程则是在知行中串联古今,从金融史的沙盘推演到绿色能源的实景对话,从古镇老字号的精细解读到园林美学的时空漫步,让国际学生深度感知无锡工商名城的“城市IP”及其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国际暑期学校虽分布在各个学科领域,但设计与组织都充分彰显办学精神、展示学科特色、传播优秀文化、树立国家形象,五个项目均立项部省级“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暑期学校项目”、“青年使者交流学习计划”、“锦绣江苏” 国际暑期学校项目。
三、突出中外交流,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
学校将国际暑期学校作为深化中外青年的交流互动的重要途径,在项目设计上注重互动质量,除了通过仪式、活动等建立初始连接,在沟通中注意双向文化展示外,最重要的是创造深度对话机会,设置专题讨论、经验分享、共同任务等结构化交流平台,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也为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注入青年力量。
“理解当代中国——探秘江南”国际暑期学校采用双向学习模式,将美国学生安排进中国学生短学期的演讲课程,双方围绕“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等主题同台辩论,探讨“如何把本国的传统故事讲给跨文化听众”。此外,项目中还巧妙嵌入中美之间跨越百年的“鼓岭情缘”文化交流活动,实地寻访、观看展陈、聆听报告,在专场汇报环节,中外学生联袂登台,中英双语朗诵《寻梦鼓岭》、琴键和鸣《友谊地久天长》、同声合唱两国民歌《Sailing》和《茉莉花》,用艺术的形式生动演绎了中美关系“未来在青年”的美好愿景。“AIGC 赋能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国际工作坊安排中外学生组队,规定任务+自设任务贯穿整个项目,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外学生通过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创作出游戏、网站、产品、动态海报等多元表达形式的优秀作品。不论是专业学术、还是文化体验,当青年人通过共同兴趣和真诚互动建立友谊和互信后就会深度智识碰撞、拓宽国际视野,文化差异反而成为相互学习的契机,这也是搭建“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尝试。
我们期待有更多优秀的国际学生来到江南,以学术为桥、以文化为媒,在江南温润里读懂东方韵味,在小蠡湖畔共探学术真理,成为中外文明互鉴的鲜活纽带,让江南的故事随你们走向世界,也让世界的精彩为江南注入新的活力。
附:中外学生参加国际暑期学校的感受
1、Jade Melendres,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我非常非常感谢江南大学,是你们让我感受到中国满满的热情和温暖,让我有了这么特别、难忘的一段经历。我已经迫不及待想把这些故事讲给朋友听,也想跟Charles Shoemaker博士夫妇,还有我的导师Ruth Asmundson好好聊聊。出发前我就和他们通了电话,听他们回忆在中国的点滴,他们对那里的人至今念念不忘。我想,用不了多久,我也会像他们一样,把这些经历挂在嘴边。这不只是新鲜的体验,更是一生受用、总想与人分享的温暖与眼界。
2、周雨欣,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这段跨越太平洋的文化交流之旅,让我深刻体会到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连接不同文化的纽带。我们逐渐建立起真诚的友谊,这也是文化特质被彼此看见的喜悦。未来,我希望能多多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因为世界之大,正藏于每一次坦诚的交流之中。
3、Giulia Matteelli,意大利比萨大学
跨文化设计作品的呈现,更是培养在文化差异中寻找共鸣的能力,在跨文化交流中碰撞出创意的火花。我一定会再来中国,来江南大学,因为这里不仅有江南的诗意,更有让设计生长的土壤。
4、Elizabeth Nazarova,法国可持续设计学校
中西方专家授课的内容让我印象深刻。课堂上,专家们时而用西方现代设计手法解构太湖石的“瘦皱透漏”,时而用东方留白美学诠释西方抽象概念。不同的设计逻辑在讨论中碰撞,却在“如何让设计更有温度”的共识里相融,让每个人都在跨文化视角里拓宽了设计的边界。
5、Annefleur Kuiken,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大学
在学术上,这个暑期学校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讲座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线索,了解运河在无锡的贸易、交通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是项目中最令人耳目一新的部分,还有了解中国河流清理项目这样的商业案例也令人印象深刻。我真的很期待回到中国探索更多的地方,再次感谢所有使这一切成为可能的人。
6、Madison Allen,美国拉古那艺术设计学院
这次在中国的学习是平面设计旅程中最伟大、最有意义的课程之一,激发了创意和好奇心,学会了跨语言障碍沟通复杂概念。
7、郭桂良,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
国际工作坊是文化与技术的双重探索,创作过程让我感受到传统美学的可触摸性。第一次与其他国家的同学合作,有语言的、跨文化理解的挑战,但却是宝贵的学习经历。
8、SIRADA SATHAPORNCHAISIT,泰国农业大学
参加江南大学国际学生暑期项目是一次真正难忘的经历,我受到了先进技术、杰出教授的讲座以及冰淇淋研发等实践活动的启发,增强了对食品科学的热情,更激励我开发安全、健康和可持续的食品。
“理解当代中国——探秘江南”国际暑期学校
商学院:“从东方到西方:运河工商文化的探索之旅”国际暑期学校
设计学院:“跨越·共融 感知中国跨文化体验设计”国际暑期学校
食品学院:第四届“一带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联盟国际暑期学校
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AIGC赋能传统文化数字创新”国际工作坊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86-510-85197762,85913623,85913625
服务邮箱:gjch@jiangnan.edu.cn